除了这三个大王国外,曾经也很强的沃沮也派人来到平壤,向大汉称臣,并希望大汉帮助沃沮主持公道,让高句丽归还沃沮的土地。
这个事情倒引了孟建的兴趣,他立刻将所有情况和资料整理清楚,传向中原,经青州传到襄阳。
刘协想了想,如果要想巧妙的收复兴州,夫余王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沃沮也不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此前高句丽一直乘着大汉混乱试图统一东北平原,和沃沮、夫余、挹娄都有开战,或许一上来灭掉高句丽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只要大汉出面,以辽州为基地,派出几万精锐,诏令沃沮、夫余、挹娄三国同时出兵,那么就可以轻松消灭高句丽,虽然要分一部土地归还给沃沮,但总体来说利益还是巨大,只要能够灭掉高句丽,夫余、挹娄、沃沮三地的领土都暴露在大汉的铁蹄之下。
实际上统一兴州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句丽,这是一个非常尚武的奴隶王国,夫余、挹娄、沃沮经常是三打一也不是他的对手,反而被他压着打,只要除掉他,那么统一兴州就非常轻松了,中间只需要继续拉拢一个,打击一个,或者采取西域的封公制。
为了让封公制变得更实用,刘协开始考虑六层三等爵位制,就是在公、侯、伯、子、男、新六层爵位上各一等、二等和三等制,一等公爵以州命封号,二等公爵以山命封号,三等公爵以郡名或者大城名命封号;一等侯以山命封号,二等侯以郡命封号,三等候以公绩命封号;一等伯以郡名命封号,二等伯以大县名命封号,三等伯以功绩命封号;子、男、新三层爵位不命封号,只设等级。
刘协想出这样的爵位制,并没有立刻实施,而是首先让荀彧、胡昭过来,和他一起商量可行性,结果荀彧和胡昭都非常赞成,毕竟现行的爵位制度过于简单,分封起来使功绩不明显。
刘协见他们这样偏向保守的大臣都同意,其他人自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立刻下诏调整爵位制,首先华夏六年五月再次祭奠卢植追封为荆州公,成为大汉第一位一等公爵,由于一等公爵不保留继承制,卢植(查卢氏家谱的时候,意外发现韩国总统卢泰愚、卢武铉是卢植后裔,无语一个,不过卢益这个是错误的,可能因为战乱,卢家的家谱中间有断层,一直到宋朝才重新建立,所以大家不要相信啊,好象我的家谱也在五胡乱华之后中断了,从宋太祖才重新记录,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和刘备不是一支,他们家断了,活该。估计大家的家谱都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重新续上的,不信自己去查。)长子卢益仍然维持荆山公。
皇甫嵩则维持二等公爵,周邑、杨彪、丁原三人很自然过渡到三等公,为了弥补皇甫骊,刘协巧妙的改南骊族领地内的贺兰山改为南骊山,这样保持皇甫骊为二等公,使皇甫家族成为大汉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二等公爵的家族,其家族也立刻成为大汉第一个一等国族。
刘协这样的平衡让皇甫嵩也很满意,毕竟卢植逝世在先,他也不好意思和卢植在一等公爵的问题上平齐,而且同样二等公爵在大汉也仅他和皇甫骊,他还是比较满足的,这一高兴,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往好了一些,刘协看道他身体转好也是非常高兴。
荀攸则成为三等公爵,荀彧也终于在此次改封制之后,被封为襄阳公,陈群封为洛阳公,徐庶封为长安公,这些封号都是非常独特的,虽然是三等公爵,但能够以大汉现首都和前首都为封号,足可以显现其功劳,同时又让还在世的杨彪、丁原等人较为舒服,毕竟荀彧、徐庶这样的功劳也就是三等公爵,他们虽然维持着三等公爵也还算过得去。
刘协就这样小心平衡着,周瑜、杨修等人由于其父尚在,就不用急着封公,刘协也特意让陈群书函说明其中因由。
赵云封为常山公,孙坚改封丹阳公,马腾封为金城公,皆为三等公爵。黄盖、张辽等上将加封为一等侯爵,只有张颌由于没有什么功绩,封为二等侯爵。
刘协这一次爵位改制和加封,给朝廷文武百官都留下了无限遐想,荀彧和徐庶则敏锐的感觉到刘协已经将封王的可能性消除掉了,如果卢植都只能停在一等公爵位置上,他们是没有机会上封为王的。
刘协一直不肯把话直说出来,那是因为他曾经表示肯定要封王,天子说话岂能不算数,如今想收回来又不知道怎么收而已,两人识相的不约而同的上奏,请皇上制定王爵,然为天下着想,非皇子不得封王。
刘协还是没有同意,让两人大为不解,荀彧特意到御府直谏,希望刘协不封外人为王,刘协道:“不是朕不封你们为王,实则朕有一个打算,那就是大汉朝廷在朕之后永不封王!”
荀彧大惊,急忙问刘协为何有如此考虑?
刘协道:“朕决定封王者可以独领一州之地,然这个州决计不在大汉目前的疆域中,他们在大汉的四州,也就是朕会封四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子到大汉外为王,维持一个更大的帝国,但他们的王位谁继承,大汉中央朝廷和皇帝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