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扬名  宋风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3)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wap.88dus.win/114853/25.html

第九章扬名

第二天,在徐氏珠宝店的二楼专门腾出一层楼的空间展示他们昨天刚烧制出来的玻璃器物,汴都开封的大街小巷上又再一次被玻璃的话题给覆盖了。与上次拍出十万两天价的玻璃杯不同,这一次玻璃器物数量要多的很,足足有七十件,除了五款高级玻璃茶具的售价达到了一千两,其他的只有一百俩到二百两一件,而且听说今后将会长期出售玻璃器物。

受到这一消息的刺激,徐氏珠宝店立刻被蜂拥而至的顾客所淹没,七十件玻璃器物还没有一个时辰的时间便全部卖掉,收入达到一万多两白银,连带着店内其他珠宝首饰也卖出去不少,这让徐老高兴的合不拢嘴。

赵叶也来到珠宝店找王静辉,在徐府仆役的带领下,他在后院王静辉所居住的书房中又见到了这个和他同龄的年轻人:“改之兄,看来你果然没有虚言,这玻璃真的被你烧制出来了,不过你可把我给害惨了,我送给父亲的玻璃杯马上就不值钱了,不过我们兄弟二人更愿意看到那个萧远封现在的神情!现在他一定很好看,哈!哈!哈!”见到王静辉后,赵叶用开玩笑的口气对他说道。

王静辉将手中的鹅毛笔放到一边笑着说道:“赵兄的玻璃杯放到市面上至少还是能值上五千两银子的,毕竟我现在烧制出来的玻璃还是没有办法和那个相比,如果赵兄那它来做礼物还是非常好的选择的!不过萧远封可就很不高兴了,他白扔了五万多两白花花的银子不说,还垫上了八颗稀世夜明珠,现在他哭都来不及了!”

赵叶听他这么一说也开怀大笑起来,等他笑过后走到书案旁边,看到书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和数只鹅毛笔外散乱的堆放着一些书稿和刚写好的纸张,不禁说道:“我初次见到王兄的时候就觉得你气度不凡,定是个才高八斗的才子,没想到你已经写书立言了!王兄,可否让在下先看看你的大作?”

王静辉说道:“赵兄差矣!这里只是我刚写好的医书,我看如今大宋各种版本的医书虽然书名相同,但其中的内容不一,有些医书写的东西明显是错误的,如果有医生按照上面所写给病人看病的话,可能会闹出人命来,所以我将多年来看过的医书和自己的行医经验结合起来重新修订了几本。你所说的诗词歌赋不在这里,如果赵兄有兴趣的话,我这里有本在旅途中所写的一些诗词合集,不过是一些平庸之作罢了,赵兄闲来无事的话可以用来解解闷儿!”他说完便走到旁边书架上从中抽出一本递给赵叶。

赵叶听后接过书稿大感兴趣说道:“哦?王兄不仅善于歧黄之术,对诗词歌赋也十分有研究,真是难得!”说完便迫不及待的翻开王静辉所写的书稿。如果这个时候让王静辉把四书五经从头到尾背一遍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他那会写诗填词啊!交给赵叶的那本书稿是他回忆了几个宋朝词人的精华之作才写成的,交给赵叶正好适合。当然他并没有把苏轼写的“大江东去”也给写上,这到不是他有廉耻之心,王静辉觉得抄了也是抄了,何必这么遮遮掩掩?毕竟今后时间还长着呢,如果把自己肚子里的货全都给倒出来,那岂不是江郎才尽?!要是再往下抄下去,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元曲?!

赵叶接过王静辉书稿的时候还在想:“这么多词?!都快成本书了!”他也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写出什么好诗词来,毕竟他的本职工作是个医生又或者是个工匠?当他翻开王静辉的诗词集后看到他那还算差强人意的毛笔字的时候还笑了笑,但往下看内容的时候就快要晕倒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赵叶可不知道眼前这个王静辉所写的诗词首首都是后世经典,所写的四五十首诗词都是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李清照等名家的经典之作,末了还是一首李清照的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看到赵叶那张如唱戏演员变幻不定神色的脸庞,王静辉心中狂笑不已:小子,这可都是宋词大家的精华啊!傻眼了吧?!苏老大,你们今后就另外多动动脑筋了吧!王静辉想到今后苏轼在黄州游览那传说的“三国赤壁大战”的战场的时候,不禁满心感慨的吟诵到大宋诗词新秀王静辉写的“大江东去”的诗词会是一番什么光景?!

赵叶一口气将这几十首诗词全都读了一遍后,惊异的说道:“如果谁要是说王兄的诗词是平庸之作,那我就要和他拼命!你这合集中的诗词不仅首首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而且风格多变,比起十年前的柳三变也毫不逊色!不!柳屯田的词大都哀婉沉闷,但王兄的词中却要比那柳三变要强的多,读后让人十分振奋!”

王静辉心中虽然十分肯定这些诗词的价值,但终归不是自己所写,最多将原作中一些和自己经历不太相符的地方小做修改,所以仍然用很谦逊的语调说道:“这些诗词只不过在下在各地游历时候所写,多是发发心中的牢骚而已,赵兄雅量不弃已是我最大的荣耀了!”

赵叶说道:“王兄文笔极佳,是我生平仅见,想必王兄已是功名在身将要参加明年的春闱科举吧?”

王静辉想到宋代的科举内容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诗赋、贴经、墨义,诗赋以声韵对偶定优劣,贴经和墨义以熟悉程度定高下,虽然在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两次变法期间改考经义策论,但在变法后又回到了老路上来,如果自己去参加科举考试


第九章 扬名(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