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要多少好的碗碟做什么?只要能用就行,最重要的是要便宜。
“上回你说这些小碗小碟要卖一文钱三只,我买得多,能不能算便宜点儿?”赵四娘问道。
那青年一听眼睛就亮了,问道:“小姑娘,你打算买多少呢?”
“和上回一样,各买八十只。不过这回除了买碗碟外,我还打算买些坛子和瓦缸。上回你送我的那个坛子就不错,我打算买上十个。咦?上次明明看见有瓦缸卖的,如今不卖了吗?”赵四娘皱了皱眉,原本想在这儿把坛坛罐罐一次性搞定的呢,如今这儿没货,难不成还要再去找一家?赚了大钱,如今腰杆儿很硬的赵四娘觉得有点儿不耐烦。
“卖的!卖的!只是那玩意儿太占地方,今儿就带了两个过来,不巧早上被人买走了。小姑娘我看你常来这集市,想必家就在这附近吧?要不明儿我把瓦缸直接给你送过去,省得你麻烦?”那青年殷切地说道。
“这……我不是住在镇上的,我家离这儿可不近呐!而且我就打算买两个瓦缸,哪好意思让你给我送过去呀!”虽然很心动,赵四娘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不麻烦!不麻烦!你家要是不急着用的话,明天一大早我把这些碗碟、坛子和瓦缸一起给你家送过去,省得你费事儿!上回见你们父女俩置办了那么多家伙事儿,今儿车上堆了这么多食材:又是猪肉,又是母鸡,还有那么多粮食,想必你们家是开吃食铺子的吧?只要你们家以后想要添置坛坛罐罐的时候,想到咱家就行了。咱家就在附近的高店村,专门出售各类陶瓷,你到村子里一问‘村西老槐树下的李家’就知道了。”那青年笑道。
赵四娘没想到那青年这么有眼力见儿,都有点儿诧异了。又听他这么乐意送货上门,正打算点头答应。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赵永忠忽然开口问道:“小兄弟,你可是姓王呀?”
那青年一愣,奇道:“大哥,你咋知道的?”
赵永忠笑道:“你就是去年秋天和李家二姑娘成亲的王兄弟吧?那天我四弟也去你家喝喜酒了。对了,我行三,我四弟打小就和李家大姑娘定了亲。”
“原来是赵三哥啊!”那青年忙同赵永忠见了礼。
原来这个青年名叫王和泉。他自幼父母双亡,家中又无恒产,只得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去了静海县城附近的一个窑场给人打工,一个来自高店村的工友见王和泉性格坚毅、做事踏实,想起自家隔壁的李家一门都是老弱妇孺,正需要一个男丁支撑门户,恰巧王和泉和还不曾定亲的李家二姑娘年龄相当。于是工友就从中牵线搭桥,介绍王和泉做了李家的上门女婿。
至于李家——李家姑娘的祖父早已作古,她们的祖母陈氏倒还健在。陈氏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英年早逝,大孙子也幼年夭折,只留下大儿媳妇邵氏和二孙女李翠莲;二儿子李忠强娶妻董氏,育有大孙女李翠萍,二孙子李青林和三孙女李翠薇。
李忠强早些年也在长乐镇经营过一家饭铺,家境越来越好,就是在那个时候结识了赵老爷子,把大闺女李翠萍许配给了赵永孝,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李忠强突然得了重病,为了治病李家不但花光了这些年的积蓄,还把饭铺给顶了出去。可饶是这样,三年前李忠强还是撒手人寰,留下一家子老弱妇孺。
失去顶梁柱的李家越过越艰难,幸好去年招了王和泉做上门女婿,有了王和泉的帮衬,李家的日子才稍稍好过了些。
c
正文第四十七章维持原价
“王兄弟,你们家啥时候做起陶瓷生意了?之前不曾听说过呀?”赵永忠奇道。
“也就半个月前的事儿。咱家就那么几亩地,也没啥好忙活的。原本春耕过后,我想回窑场去打工的,可窑场离咱们村太远,不大可能每天都回家。赵三哥你也知道,咱家里都是些女人孩子,正巧我媳妇儿又怀了孩儿,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就托熟人从窑场进了一批陶瓷拿来镇上卖。”说到这儿,王和泉颇有点儿不好意思,抓了抓脑袋,呵呵笑道:“家里没啥闲钱做本钱,我只能图便宜进了些残次品。难得赵三哥你不嫌弃,我都按进价算给你吧!”
赵永忠忙摆手道:“这可使不得!听说陈婆婆的身子骨不大好,一直吃着药,每月使费的药钱也不少吧?你媳妇又怀了孩子,想来家里用钱的地方肯定很多,我可不能让你替我白做工!该是多少就是多少!”
听赵永忠提起用钱,王和泉面上不禁涌上了一丝忧色,不过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表情,笑道:“咱们两家可是亲戚,我哪能赚你的钱呢?我要是真赚了,我那大姨子非念死我不可!”
赵永忠深知自个儿笨嘴笨舌的,怕是说不赢王和泉,于是悄悄拉了拉赵四娘的衣服,寻求她的支援。
赵四娘扶额,心道:只听说过有人找帮手帮忙砍价的,还不曾听说过有人找帮手帮忙不让降价的。我的亲爹呀,你还真是不遗余力地拓展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呀!
不过赵四娘感激赵永孝在她家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为此她愿意照拂一下赵永孝的未来岳家。而且赵四娘偷听到她爹悄悄告诉姜氏说:赵永孝拿出来给她治病的那三串钱,其实是赵永孝偷偷攒着打算送给李翠萍,让她用来改善李家生活的。赵四娘想到自个儿算是间接占用了李家的钱,就更想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