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成都风云(八)  重生之红星传奇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5) 目录 下一页(2/5)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wap.88dus.win/125069/94.html

士注意节省弹药了。

刘一民走到队伍前面,要过王大湖和王新运的驳壳枪,双手持枪,扭转90度呈平放形式,砰砰砰,各打10发子弹。等报靶的战士喊出200环后,刘一民又拿过王大湖的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单腿跪地,砰砰砰,又是10发子弹打了出去。报靶的战士验靶后跳起来大叫:“100环!”

刘一民把冲锋枪递给王大湖,站到队伍前说道:“刚才看了一营的训练,我基本满意。从训练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一营在训练上下了苦功,队列整齐威武,战术动作娴熟,拼刺动作勇猛,机枪、步枪射击精准。投弹和爆破也不错,对空射击组织的也可以。但是手枪和冲锋枪射击水平不行。我们配发的这种手枪,是蒋介石从德国购买装备中央军的,叫毛瑟军用手枪,也叫盒子炮、匣枪、自来得、二十响、德国大面镜、快慢机等等。**、朱总司令都曾经使用过这种枪。大家想一下,当敌人冲到阵地前30米的时候,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抽出驳壳枪,进行扇面扫射,那是多么恐怖的火力网啊!再比如将来上了抗日战场和鬼子拼刺刀时,一个人对上好几个鬼子,只要你能迅速拔出手枪,大家想想鬼子是个什么下场啊?不过,这种枪有个弊端,正常持枪射击,一发子弹后,枪口就跳了起来,后面的子弹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大家看我刚才的射击动作,都是把枪扭转过来,平放射击,这样就不存在子弹跳飞的问题了。另外,枪上的准星也可以锯掉,方便拔枪。大家下去后多练习。”

见战士们忍不住就想拔枪练习,刘一民继续说道:“我再说说冲锋枪,老红军都习惯把他叫花机关枪。这种枪大家不陌生,我就不啰嗦了,我要说的是,不能老是连发射击,要学会用冲锋枪点射。大家想一下,你用一梭子子弹打死一个敌人和用一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哪个更合算啊?现在特战大队使用冲锋枪时基本都是点射,只有在敌人队形密集时才进行扫射。我们弹药补给困难,点射可以节约子弹。大家都知道,没有子弹的冲锋枪和烧火棍没有什么区别。我希望冲锋枪射手都要刻苦练习点射,争取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见战士们听的都很认真,刘一民又说道:“从今天开始,全军团进入全面整训。整训什么呢?一是编练部队,各班、各排、各连、各营、各团都要进行作战技能训练。我写了一本小册子,叫《红军步兵训练手册》,内容主要是步兵体能、队列、战术动作、射击、拼刺、投弹、爆破、埋雷、工事、防空、防毒、防火、伪装、侦查、进攻、迂回、撤退、步炮协同、步坦协同、武装泅渡、枪械维护等,这次作战技能训练就是要训练这些内容。二是整训思想和作风,发扬我们红军优良传统,把部队打造成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部队。一营是我军团的尖刀部队,作战冲在前,训练也要走在前,要为全军团树立思想、作风、纪律、战术、战绩的标杆,带动各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同志们,大家回答我,你们能做到么?”

战士们齐声回答“能!”

刘一民满意地点点头,命令部队解散。

部队解散后,高原和黄苏向刘一民简要汇报了11师部队整编情况。由于俘虏多,兵员充足,整编后的11师,兵强马壮。其中31团一营、32团四营,就是老一营、老四营每班16人,每排66人,每连238人,两个营满编都是846人。其他营每班12人,每排38人,每连146人,每营558人。各团都设有一个360人的火力支援营,一个120人的工兵连,一个120人的辎重连,一个36人的警卫排,一个12人的侦察班、9人的通讯班、炊事班。31团和32团都达到了2630人,33团2340人,加上1630人的师直属部队,全师共9230人。

听得刘一民直乍舌,11师是这样,估计12师、13师人数也不会少到哪里去,这样的话,加上军团直属部队,自己的红七军团岂不是已经有3万多人了么?从遵义出发的时候还是15000人呢,到乐山变成了20000多人,怎么到成都就变成3万多人了呢?看来,干部们都跟着自己学会了,宁可磨破嘴皮子做思想工作,也不愿意放过一个俘虏兵了。照这样发展下去,再有几年,想不去南京找蒋委员长喝茶都不行了,发展壮大了的部队会推着自己去的!

在一营吃过晚饭,刘一民让王大湖、王新运把副班长以上干部的识字本收上来,一本一本认真查阅,有错字的,直接用笔批改。对识字多、进步快的,写上一句表扬话。对识字少的,写上一句鼓励话。又精心挑选出5本最好的,在每个本子的封面上用正楷分别题上“学习使人进步”、“做有文化的红军战士”、“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停地追求进步”、“知识是我们改造世界的武器”、“有文化才能动员千千万万人与我们一起奋斗”。落款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团军团长刘一民,西元1934年元月7日晚于成都”。

批改完后,交代王新运把识字本发回去让战士们学习,要把5本最好的挂在营房门口,让战士们观摩两天。

令刘一民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在七军团引起了强大反响。老二营、老三营、老四营、老五营、老六营的干部战士听说后,极度不平,直说军团长不公。接下来的几天,几个老骨干营的营长、教导员,都捧着干部战士的识字本去找军团长,要求他无论如何批改,否则战


第九十四章 成都风云(八)(2/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