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无论是叶秋还是冯刚,都知道,这部片子,就剧情上来说,绝对称不上精彩,但是有些时候,能够打动人,就足够了。
说起来,相比起前世的筷子兄弟的执导水平,冯刚显然要高上不止一个等次,这部影片,其实在叶秋看来,已经比前世的要好不少了。
当然,也因为这部影片是冯刚导演的,再加上叶秋投资,又是一部充满噱头和话题的影片,一开始起点就很高,所以,自然而然地难免的会让人产生期待感,但是最终的质量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值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评价。
在影评人发声之后,网络上的网友也开始呈现两面化,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影片很不错,起码,看了之后,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能感动到他们,这就足够了。
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看了影评人的评论之后,原本的立场却是发生了偏移,开始觉得,这部影片的确如同影评人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有那一首,父亲同名歌曲的话,这部影片还真的不怎么样。
不过,不管影评人和观众口碑如何,这部影片的收视率,却告诉了人们,不管你觉得好不好,但是无疑这部影片成功了。
最后统计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已经料到了,叶秋这种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二十多家电视台加起来,收视率怎么的也不会差。
可是没想到,结果却是惊爆了所有人的眼球。
不管是因为营销做的好,还是免费首播策略好,又或者说是电影本身好,但是无疑,父亲这部叶秋的试水作成功了。
二十八家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最高的是番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9,其次是深蓝电视台8,随后其他的电视台加起来,收视率也高达25,总共加起来,父亲的全国收视率,竟然高达42
这绝对是一个吊炸天的数据,那些此前还嘲笑叶秋这一部微电影怕是要成为叶秋的首败的人,这个时候,都完全失声了。
因为42的收视率,虽然是多家电视台加起来的,但是收视率却是实打实的。
叶秋赚了多少广告费用,旁人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赚翻了。
而且关键是这第一轮是免费的,但是以父亲的超高收视率,第二轮的播放,叶秋只要不傻,就肯定不会和第一轮一样采取免费的策略。
毕竟,现在父亲的名头以及打出去了,不管那些影评人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贬低,可是却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这部影片,的确很受欢迎。
事实上,影评人的观点,对于叶秋来说,卵用都没有。
这本身就只是一部小成本的,微电影,叶秋也的确是赶鸭子上架,演技什么的还真不咋地,可是就算是一部商业大片,往往,以影评人的尿性,给的评价,也绝对不会比父亲高。
至于很多人把这部影片的成功归功于叶秋的营销推广策略上,叶秋也不否认。
不过,在父亲的收视率公布之后,倒是有不少专业人士给了这部影片不错的评价。
有着博客才女之称的舒云在新一篇博文中写道:“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其实最不应该在意的就是所谓的专业人士的影评,我们看一部影片,首先是为了什么别人我不知道,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它能让我们哭,让我们感动,或者产生一些共鸣,我觉得那就足够了。
而当我们去关注那些所谓专业人士的分析,什么镜头,配乐,剧情,剪辑等等,这些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你会觉得,哦,好像的确是这样,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就会忘记了最初的感觉。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没有看那些所谓的专业的分析之前,你把自己带入电影中去了,你发挥你所能去想象你是主角或者配角,或者是你赞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你热爱那份真实生活的表达,你看见了那份温情,它唤醒你麻木冷漠生活中沉睡了许久的东西。
然后你再去看各种各样的影评,有说好的,有说烂的他们也许会说,这部电影,剧情老套啦,剪辑不够好啦,画面不够美,配乐有问题啊等等,能成功只是因为叶秋营销策略做的好,说什么,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赚钱敛财,只知道赚人眼泪啊什么的。
让人纠结的是,他们说的又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好像是对的,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晕了,然后就跟着一块儿批判去了,说他们靠煽情赚眼泪,靠做宣传营销打广告敛财,剧情老套啊,演技不行啊等等,看着别人傻兮兮地位这部影片流泪的时候,你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笑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这么老套的剧情,蹩脚的演技,煽情,你怎么又被感动了啊有没有点新意啊你觉得自己仿佛知道内幕能给人指引前路带来明灯般为他们解读。可是你渐渐忘了某些些东西,也可能不是“渐渐”,是很快。然后你继续你的麻木你的冷漠。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不管怎么说,请别忘了最初的感动和眼泪但凡有触动,那就是好的。至于技术和艺术层面的东西,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吗
总之我是看哭了,我也懒得再去看那些意料之中的无关痛痒的批判了,我怕我忘了那份痛哭流涕,那份带给麻木生活的触动。”
舒云原本就是从博客出来以后才凭借着其独特的个性的博文火起来的,舒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