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屏简短地说:“我知道。”提着东西,回到了县衙。
兰珏这段时日忙个不停,终于忙出了病,染了风寒,还起了点热,不得不告假在府中休养。
他许久不曾这么病过了,饶是这样,仍有紧急的公文从礼部送到他家,要他立刻批复。
上午,兰珏刚喝下药,礼部就送来一摞公文,待小吏带着批好的文书离开,兰珏不禁有些头晕眼花,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遂趁尚未到用饭的时候,又躺到床上睡了一时。
他做了个梦。
寒冬腊月,细雪纷纷,他站在土地庙外,守着字画摊儿,早上只喝了半碗残粥,寒湿之气透进他身上的破夹袍,割着他的皮肤,钻刺进他的骨头,根本无法抵挡,他只盼着早些冻木了,没有知觉。
腊月初一,虽然下着雪,土地庙外来往的人还是不少的,但唯独他这个摊子无人问津。
快过年了,人人都想买些喜庆点的字画儿贴贴,没谁想要他写的画的这些寒碜东西。
一顶纸伞在他的摊前停下,伞下的人抬手摸了摸他摊上的字画,素净的衣袖,白皙纤长的手。他冷冷道:“我不写喜联,也不画年画。”
伞下的人抬起头,移开伞,向他一笑:“兄台的字好漂亮,这诗可也是你写的?赞!绝赞!”
他依旧冷淡地道:“卖不出去的东西,没什么好赞的。我今天都没生意,你要是想买,我算便宜些给你,十文钱一幅。”
那人摇头:“千金之字,此时却遭此运,可惜,可惜。”继而又看着他,黑晶石般的双眸神采灿然,“明年的春闱,你定然高中,那时这些字画即便千金也难得。”
他冷嗤一声,那人望着他的双眼中漾出笑意:“你莫要不信,我会看相,三甲中,有你的位置。”
一阵哑哑啼叫,兰珏从梦中惊醒,是窗户忘记关了,凉风入室,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老鸹蹲在窗外树杈上,又哑哑叫了几声,拍着翅膀飞走了。
兰珏披衣起身,小书童捧着一封信匆匆进来:“老爷,刚刚送到的,说是急信,小的记得老爷吩咐过,凡是这人的信都即刻呈上。”
兰珏接过信拆开,张屏那笔死板板的字跃进眼中,兰珏扫过几句寡淡的问候,便看见了几行字——
“学生冒昧,有件要事请教,万望回复。兰大人可还记得,昔年科试时,有一同科试子,家乡沐天郡宜平县,名叫辜清章。”
兰珏一惊。
辜清章,辜清章。
方才刚做了那个梦,竟就接到了这封信。
他握着信,站了许久,走到桌边,铺纸提笔。
“……不知你因何问及,辜清章确与我同科,但只偶尔照面,无甚深交……”
一滴墨自笔尖啪嗒滴在纸上,兰珏涂黑了那几行字,将纸团起扔进纸篓,提笔又重写了一遍。
“……然辜清章少年早逝,着实令人嗟叹。”
第13章
几天之后,张屏收到了兰珏的回信,看着信上寥寥的那两行字,张屏沉思许久。
他翻查县志,无意中发现,辜家庄在多年前曾经出过一个参加会试的试子,名叫辜清章,与兰珏和上一任沐天郡知府、如今的御史刘知荟是同科。
县志中记录,辜清章参加会试时,还不到十九岁,县试和郡试都是第二名,但就卒于会试那年。县志中没有记录辜清章会试取得的名次,可见他是榜上无名。不知道他是死在会试前还是会试后。
根据张屏收集来的资料,辜家庄一向孤立避世,档录中,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辜家庄人参加科举的记录,辜清章是唯一一个。
而在刘知荟编纂的县志中,将辜清章的名字抹掉了,只记录了郡试中选名单中,有一个“辜生”,夹在一大堆郡试中选的名单中,没有列出名录标注籍贯,到了会试时,仅仅写了一句,这一年无人中选。
张屏觉得有古怪,前任知府刘知荟主持编纂的这部县志,厚厚数册,比起之前的县志,记录都详细了很多,显然刘知荟喜爱考据史料,添东补西,却在涉及辜家庄和辜清章时,能省则省,能删则删,与他的作风不符。
那一届的会试,状元正是刘知荟,探花是兰珏。
兰珏的回信到了后没两天,陶周风的回信也来了。
厚厚一摞纸,写满了陶周风对张屏这个学生的关怀和谆谆教诲。张屏心头一暖,他打小没爹娘,在道观中长大。除了把他养大,已经作古的观主道长,陶周风是最深切关心他的长辈。
在陶周风的大堆教诲中,张屏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他向陶周风请教曰,自己不懂得编纂地方志,有了刘知府的版本珠玉在前,更加惶恐,不知道每次翻编地方志,有没有什么规定,一般县志是几年重修一次,倘若在宜平县做久了,是否会出现重修两次的事情。
陶周风在回信中说,地方志本朝例制是每十到十五年重修一次,重修之时,会预留下页数,记录以后每年发生的大事。刘知荟那次的重修,就已经打破了规矩,是他上书朝廷,说之前沐天郡的地方志多有疏漏,请求重修的。
至于邵知县又破例让张屏重修县志到底是什么用意,陶周风唯恐张屏揣度之后,与邵知县之间产生芥蒂,所以绕了过去,找了一堆理由,消除张屏往这方面想的念头。
目前资料不算多,张屏不想轻易断定什么。他只想在辜清章身上再多挖挖。
自从和张屏说了自己的奇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