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一施礼道:“董仲舒告退。”
返回贤良文学馆,准备好刀笔板牍,董仲舒开始围绕‘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中心思想,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谒者以极快的速度呈给了刘彻。
刘彻看到这篇文章,依旧很是满意,不由连连说善,但总感觉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就接着吩咐道:“快请董仲舒前来见朕。”
董仲舒依旧是恭敬的站在刘彻面前,刘彻看着很是喜欢,呵呵的笑道:“董博士,您写的这篇文章朕都看了三遍,很好,很好,朕喜欢,但朕还有一个问题。”
董仲舒道:“陛下请讲。”
“最近几十年,大汉在内忧外患中走来,天下苍生的生活有所改善,但这些矛盾依旧存在,你说朕应该怎么办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呢?”
董仲舒略一思考说道:“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点还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一统,陛下应该在统一思想的同时让天下真正的统一,全部听陛下的指令,强化内部的春秋一体化,来共同对付外夷,这样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诚然,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要有志士相投的贤能之人来辅佐,这就要求陛下建立一套良好的贤良选拔渠道,建立太学,反对如今的任子訾选制,大汉强盛就指日可待。”
“哦,善,善,善。”刘彻连说数个善子之后接着说道,“博士还得把刚才说的详细的论述一下写给朕看,朕要好好拜读一番。”
“诺,董仲舒遵旨。”董仲舒回到贤良文学馆,拿出刀笔板牍又很认真的围绕‘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写了一篇数百字文章,呈给刘彻,刘彻自是夜不能眠,反复阅读,一时受益匪浅。
后人把董仲舒与刘彻的三次问答内容称之为‘天人三策’,为刘彻掌管大汉的主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刘彻查阅了所有贤良文学们的策问文章,感悟颇深,董仲舒自然是得到第一名,接下来还有公孙弘,严助进入了刘彻的视线。
刘彻这样一折腾,马上进入了窦太皇太后的视线,一些老臣如许昌、庄青翟轮流前去窦太皇太后出进谗言,窦太皇太后总是回答道:“老太婆老了,未来是年轻人的,还是让皇上折腾去吧,你们都要好自为之。”
一段忙碌的时间很快的度过,张佳扬结束了近段时间的差事返回自己家中休息,突然看到自己家中有两个儒生模样的人在坐,紫霞在忙着倒水招待,张佳扬对着院子里刘芳菲问道:“来客人了?”
刘芳菲笑了笑回答道:“佳扬回来了,是的呀,自从皇上殿试以来,这二位来了多次了,不知道是何人。”
“哦,我来看看。”
刘芳菲说道:“那就里边招呼去呀。”
张佳扬呵呵说道:“哦、哦、哦,夫人说的对,夫人说的对。”
张佳扬说着走进客厅,只见二人一起站了起来向张佳扬施礼道:“张都尉,你终于回来了,赵绾、王臧在此等候多时了。”
“哎呀,原来是太子少傅王臧兄长,欢迎光临寒舍呀。”张佳扬转身看了一样赵绾说道,“不知道这位是?”
王臧连忙说道:“这是在下的师弟,名叫赵绾。”
赵绾连忙施礼道:“赵绾这里有礼了。”
张佳扬连忙施礼道:“哎呀,我知道了,以前常听我恩师史老提起过,史老当初还到贵府做过客,申公的弟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呀。”
“张都尉过奖了,过奖了。”赵绾略有羞涩的回答道。
“不知二为今日到寒舍有何指教呀?”张佳扬话题一转道。
赵绾看看王臧,王臧看看赵绾,相互一皱眉,赵绾哎了一声说道:“张都尉,指教不干当,不瞒您说,皇上这次殿试,我们师弟赵绾也参加了,如今在长安也呆了数月了,可皇上那里一点消息都没有,知道张都尉乃皇帝贴身侍卫,消息灵通,能否给我师弟打探一下消息,看今年能否走上仕途。”
“哦,原来如此,不过王少傅也可以问呀。”不过抬头看了王臧皱着的眉头,就一拍脑袋说道,“好,这事儿就包在佳扬身上,明天到未央宫我就会问一下皇上。”
赵绾和王臧齐齐的跪在地上道:“多谢兄弟。”
张佳扬连忙拉住二人说道:“此乃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王臧紧接着说道:“张都尉公务繁忙,我们就不再多打搅,有什么消息只管到贤良文学馆找赵绾或者到我王臧府上做客,多谢了。”
张佳扬很是热情道:“二位别太慌忙呀,在这里吃过饭再回去。”
两人转身跨到门口说道:“不打扰了,不打扰了,自此留步,留步。”
说着两人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