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形上,40个神机箭炮兵连在最前面,分两列一字排开,实施火力准备;后面是12个团的步枪线列步兵,分两个梯队,作为进攻的主力;两翼各两个骑兵团,防止帝**迂回。后方还有4个步兵团散开休息,作为预备队,未加入阵列。
莫纳军还有个小秘密。因军火采购方面的**,在全部参战的16个步兵团里,只有四个团装备的是正厂出品工业化钢材制造的米涅步枪(实际为米涅步枪降标民用型号,先进国家不会把好武器卖给这种小国),一定距离内可以击穿帝**板甲。其余都是远东某国的便宜山寨货步枪,乡镇厂废渣钢,装药够了必炸膛,俗称鸟枪,虽然也是发射米涅弹,这威力可就差远了。出于对首战效应的考虑,莫纳军国王把这四个用“合格步枪”的团摆在了前面,希望能“头阵就赢,一上来就打垮帝**。”
战役指挥官,名义指挥官:莫纳王国的国王兼陆军总司令普森摩尼拉比,实际指挥者:中央大陆陆军强国卡尔曼尼亚的前陆军司令查理卡巴斯基诺顿上将。这位上将当时为莫纳王国国防部长兼陆军副总司令。他从来都是轻视塔斯曼帝国的,声称要在此战中杀灭入侵中央大陆的异教徒病毒。
塔斯曼帝国:
参战兵力:6个步枪步兵千人队,共计6000名持步枪步兵,使用帝国自造大口径16滑膛火枪;长矛方阵步兵6000人(6个千人队),弯刀格斗步兵2000人,骑兵2000人,手枪骑兵2000人,炮兵2000人,帝国自造标准版野战火炮200门。总兵力20000人,扣除一个团步枪兵和500弯刀格斗步兵的守城部队,实际参战的也就18500人。
部队编制上,帝**以千人队为基本战术兵种单位。一个千人队可分为两个500人的牛录(满州野猪皮鞑子的编制单位,借用一下哦),一个牛录可以分为四个蹄髈(没错,一头牛有四个蹄子)。这野蛮人的军队编制也是富有野蛮草原气息的,我有些想吃牛肉了。据历史考证,这种编制源于给部队分配口粮,分牛吃,1000人分两头牛,500人一头。要是分猪吃,会不会因一百人分一头猪,诞生一猪,十猪,百猪等这类搞笑部队编制单位名称呢?
不过,简单的编制体系确实适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只会掰着手指头算账的蒙古人猪头将领。
回到正题,看看武器。
这支帝**最厉害的武器大概就是野战火炮了。
帝**的火炮全部都是前装滑膛炮,通常使用铸铁(cairon)制造,这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当时使用青铜铸炮不同,主要还是考虑到铁炮要比铜炮轻便,便于机动作战,铁的价格也够便宜,便于大量装备。当时中央大陆早已出现了工业化生产的铁质线膛炮,其射程和精度均强于滑膛炮,但由于材料和工艺不过关因此寿命要远小于滑膛炮,容易炸膛,膛线磨损较快,膛线磨损后的线膛火炮还比不上滑膛炮好用。价格上,同口径线膛炮居然是滑膛炮的五倍,但使用寿命却不足滑膛炮的四分之一。种种原因,帝**完全忽略了这一武器变革。
这次出场的是帝**b30型帝国陆军标准版通用野战火炮。所谓通用是指这炮既当加农炮、又当榴弹炮,同口径的炮弹都能用。该炮是一种便携式轻炮,火炮炮壁薄,重量轻,便于行军和部署,但火炮膛压低,射程近。口径121毫米(类似于英军12磅炮)、炮长(口径倍数)只有10.5,无法精确瞄准,有效准确射程也就200米,发射轻型弹药时,最大射程能达到350米。这些技术质变实在是太一般般,但是这门炮的重量只有389公斤(火炮全重)。这意味着超强的机动能力。这种装备的技术特点基本与帝**奉行的大规模野战思想相符合。
具体火炮战术上,帝**一直使用“大炮群战术”火炮战术,火炮从来都是几十门上百门规模投入战斗的。这与帝**大兵团作战的历史习惯有关,也是充分发挥火炮威力的必然选择。
这集大致说了一下帝**的轻便野战炮和帝**炮兵的装备理念,下面两集再说帝**的火枪。
阵形上,塔斯曼帝国方阵步兵格斗步兵居前,组成一条密而薄的防线;后方炮兵展开,以标准曲射角度射击,炮弹只会落在己方步兵安全距离前方,步枪兵则在阵列中央最后方,机动部署。骑兵则在阵列侧后方安全区域待命,这是帝**的预备队。
帝**指挥官:帝国西部边防军司令纳尔卡曼尼将军。
莫纳国王兼陆军总司令李普森摩尼拉比战前就认为“只要第一战赢了,中央大陆友好大国的支援就会源源不断,帝国投入再多的后备力量也赢不了,阿史那家的野人们只有求和……”。亲眼目睹了帝**因装备落后摆出的“衰阵”,国王更是自信心爆棚——“我们要大赚特赚一笔了。”
莫纳军兵力占优,查理诺顿一开始就打算进攻,看见敌军兵力完全劣势,又摆开了防守架势,那更是要进攻了。对莫纳王国来说,这仗似乎能赢,这仗也必须赢。在查理诺顿眼里战争从来都是只有进攻才能赢。
帝**方面,西部边军司令纳尔卡曼尼以沉稳干练著称,战前他对敌军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虽兵力不足仓促出战,但对赢得此战依然信心十足。这位帝国将军自有妙计,成竹在胸。
10时20分,战斗开始了。
双方阵列前沿距离300米,这个距离也是火箭最大杀伤射程的边缘。莫纳军神机箭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