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帝本就对摄政王一党心怀芥蒂不满,一时怒极,即刻派禁卫军将大世子绑到皇宫当中,当廷仗责一百,将大世子打得只剩下一口气。但到最后还是留了些情面,没让他横死当场。
可当时的柯宗山见他未死,冻得发红的脸彻底变成青白,他派人端了盆冰冷的盐水过来,往他身上狠狠一泼,浑身火辣辣的疼痛让大世子嚎叫起来,一下咳出大口大口的鲜血,时下又值隆冬严寒,柯宗山这一泼就彻底断了他的活路。
抬回去没几天,李长景最疼爱的儿子就死了。
他们这一仇,算是彻底结下。
李长景没有一天不想弄死他。可他想在政事上纠错发罪,柯宗山事事都做得滴水不漏;想要派人暗杀于他,柯宗山养了一批影卫,加之他自身就是个极厉害的用剑高手,派去的刺客根本无从下手,甚至有几次差点被他反咬一口。
直到北疆的藩王叛乱,联合北疆外的蛮族一同攻打大周,侵吞北方三郡,以阳晋为都城,自立为王。
李长景为了将柯宗山送去阳晋的战场,令朝中可用的将领怠战,推辞言说难当大任,并且推举柯宗山为帅,说服先帝令他前去平定北疆的叛乱。
这一行,必定惊险万分,柯宗山知道这是李长景给他下了套,等着他往下跳。可对于柯宗山来说,这不仅仅是个圈套,还是个机会。
若此战能打得漂亮,他就能将势力延伸到军政上,从根本上打击摄政王一党,利于皇帝收揽权力。
负命亲征。
谁都没有想到,阳晋一战,会造就了现在的柯宗山。
钟楼上开始下起了绵细的雨。
“出将入相,无出其右。”李元钧低低念着这句史官判词,复而讥嘲地笑起来,“不成佛,便成魔,说得就是他这种人。”
傅成璧不知是错觉还是甚么,她在李元钧眼中看到了一种莫名的情绪,可这种情绪太淡了,一晃而过,仿佛真只是她的错觉而已。
李元钧像是想到了甚么,转而看向她,弯起眼睛笑道:“对于阳晋一战,你不陌生罢?”
不陌生。
当年她父亲还是其中一名年轻的六品小郎将,阳晋战役过后,他被擢升为四品明威将军,从此后得机大展宏图。
第143章 谢恩
柯宗山持帅令, 赶到阳晋关中的军营。
当时镇压叛乱的军队首领就是摄政王王妃的侄子,这人仗着姑丈在朝中的势力,一贯的嚣张跋扈, 在军中发号施令无人敢违, 柯宗山这个天降大元帅,夺他兵权, 压他气焰,自然可恨至极。
柯宗山甫一入营, 下得第一道命令就是全军退出阳晋关外。这侄儿对这样的命令难以服从, 他认为退则有损士气, 于是乎带着一队精兵夜袭阳晋城,试图靠着突袭取将帅首级,结果中了对方一早设下的埋伏, 三千精兵只回来二百人。
柯宗山冷眼大怒,毫不留情地将他推至军前,当着所有人的面亲手砍了他的头。
行刑台上,柯宗山不着盔甲, 儒袍在身,分明不像个将领,可他一手擒着头颅, 一手持剑,乌红的鲜血顺着剑锋流淌下来,慑得三军中无一人不胆寒。
他松开,头颅骨碌碌从台上滚到黄土地上, 鲜血淋漓,七横八纵。空出来的手贴到袖中,抵着剑刃在袖袍上抹了一下,拭去上头沾染的鲜血,望向三军的眼睛寒如冰窟,“胆敢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
杀将以立威。柯宗山做到了最好。在此之后阳晋战役中,他的每一道军令都无人敢违抗。
对付北疆的叛军,他采取的兵策乃是“耗”。他要打得漂亮,就得不费一兵一卒将阳晋的叛军击溃。
柯宗山一手提拔当时还是五品郎将的傅镇书为副尉,带着他秘密潜行越过阳晋关,直抵北疆背后的蛮族部落。
傅镇书箭术卓绝,在军中无人能敌,入蛮族后,柯宗山令其与蛮族勇士比试马上射箭,意在示威。结果当然在他的意料当中,傅镇书在蛮族中大获全胜,草原上向来敬重骁勇的战士,傅镇书无疑最为出色,尽管他是中原人,但也不妨碍蛮族的首领对他的认可和尊重。
有了傅镇书,柯宗山就有了与首领谈判的资格,在酒宴上,柯宗山为他权衡分析蛮族支持北疆叛乱的利与弊。
北疆的藩王个个精明,为了得到蛮族的支持,他们牺牲不小,利己至上的观念,使他们绝对不会对蛮族做到坦诚相待的地步,必定留有后手;而蛮族的首领却恰恰相反,一旦达成联盟,他对盟友的诚信就十分看重,故而北疆藩王为了防患蛮族所设下的诡计就成了柯宗山离间的关键所在。
柯宗山三言两语就让蛮族与北疆的盟约瓦解,彻底斩断了北疆叛军的后援。
回到军营中,柯宗山并不宣战,斩断阳晋四面八方的粮道、水道,许进不许出,使其成为一座孤岛。前路被截断,北疆试图从蛮族中获得粮食和武器,与柯宗山的军队打一场硬仗,夺下阳晋关的控制权。
蛮族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