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前面也说了,陆战毕竟不同于海战。海战的话,一百发炮弹能有三两发明中已经是非常喜人的了。可是对于陆军来说却不能如此。毕竟一辆坦克上面也没装多少的炮弹,真要是一百发只能明中三两发的话,恐怕还没等消灭几个敌人呢,炮弹就已经打没了。
当然,这似乎也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毕竟海战之间的间隔距离是要比陆战远上很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舰是在起伏不定的大海之上进行作战的,换句话说,军舰上的舰炮也一样是在起伏不定的情况下开火。更重要的是,开火之后,因为后坐力的关系。军舰本身会不断的晃动,这又极大的影响了军舰火力系统的精确度。
与之相比呢,陆战就要简单多了。
虽说如果是在野外的话,坦克在地面上形势的确是会带来相同的影响。可问题在于,这个时代的坦克似乎还没有行进中射击的能力。只能是停下后再进行射击,如此一来,在作战距离跟稳定性都比较强的情况下,坦克绝对要比军舰的准确度更高…
只是,协调性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
坦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投入战场后,各国技术人员对此种新兵器加以修改以达到前线人员的需求,其中以雷诺ft-17安装在车体上方的360度回转炮塔设计被认定为最有效率的坦克火力配置。也因为如此此种设计获得各国大量采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期间,各事研究者对于坦克的使用方式仍然没有统一定论,但当时主流意见认为堑壕战在下一次战争中仍然是战争的主要模式。作为突破壕沟的坦克,势必需要复数以上的火力发挥能量,在突破壕沟之后可以进行周边扫荡的破坏力,因此必须在坦克上安装复数以上的炮塔。
此种构想在一战末期其实已经出现,成品为法国的2c重型坦克,由于战争结束因此没有量产。同样的概念于英国的参谋本部在1920年代初期再次提出,而英国的维克斯公司按照此概念于11e1独立号重型坦克。设计目的乃作为突破壕沟的坦克。独立式重型坦克除了车体中央的炮塔以外还安装了4座机枪炮塔,此种设计震撼了各国的坦克制造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来的历史上多炮塔坦克对于各国的军方还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的。但是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大崩盘造成各国财政吃紧,对于新坦克的开发以及量产也就暂时搁置,除了苏联以外。
由于苏俄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协助下面对经济崩盘的影响相对没那么大,因此整体财政并无困难。在参考了独立式重型坦克的设计后,苏联自行设计出了t-28中型坦克以及t-35重型坦克并投入量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俄,成为全世界使用多炮塔坦克最多的国家。
就像前面说的,在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情况下,这类武器还是很美好的。但是在经历过了实战之后,这种武器的缺点也就被彻彻底底的暴露了出来。
其中主要归纳的缺点有以上几种,首先为了安装复数炮塔导致坦克大型化重量直线上升,机动力低落。其次为了减轻重量使得坦克无法安装厚重装甲。然后就是刚刚说过的操作人员过多导致坦克内部指挥混乱以及由于内部空间不足整备维修困难。
简单些讲,这种设计根本就是一种败笔。
——————————————————————————
“但是,这些毕竟仅仅只是因为现阶段的技术缘故,所以才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看着在场的众人,小小的喝了一口杯中的东西,吴佩孚的身子稍微向前探了探。“可是如果未来的技术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呢?比如说机动性的问题,现在困扰我们的不过是因为发动机技术的落后,但是谁敢保证将来发动机的技术也还会如此的落后。而只要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装甲的问题岂不是也跟着一块解决了?如此一来,眼下困扰我们的东西,岂不是就可以直接全部解决掉?”
“那炮塔之间的协调问题呢?”
冷不丁的。蒋百里突然开口问道。
而听到这句话,吴佩孚也多少有些哑然了,不了解后世技术的吴佩孚,显然还没有想过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陆战不同于海战。海战的话,尽管大海起伏不定。但是最起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而且因为机动性的问题,其实双方都是一直朝着对方开火,然后看谁比较准,谁的引起比较好。
但是陆战却不同,两辆坦克的话,完全可以一边打一边停。而只要机动稍微大一些,考虑到坦克的体积问题,恐怕那几座炮塔就需要重新变换一下了。而这,又需要靓妃大量的时间…
——————————————————————————
对这个问题,严绍到是清楚该怎么解决。那就是用后世的电子技术。只要电子技术发达了,那么这种协调性的问题自然也就可以轻易的解决掉。至于发动机等问题,也同样如此,毕竟在严绍的记忆力,后世的那些主战坦克哪怕有六七十吨的重量,也一样可以在沙漠上飞驰,没办法,就是发动机好!
但是发动机好。却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考虑了一下措辞之后,严绍看向吴佩孚轻声道
“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担心万一这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