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在淮阴城考完乡试后,就顺路从运河北上,到京城里来看看他的。可他因为家中妻子秦氏怀有身孕,在腊月份就要生了,所以他考完乡试看过榜后,就直接打道回府了,很遗憾没能来京城看他。
黎池看了信,心中感慨不已。想起当初他院试时,黎河和黎湖陪他到府城考试,那时他们曾经畅想过要一路考到京城来,亲眼见识一番国都京城的繁华。
可如今几年过去,黎湖只考取了童生,留在浯阳县城开一个启蒙私塾。黎河身上只有秀才功名,而且还不打算继续科考了,准备回村去接过族学先生的位子,去过田园牧歌的悠闲日子。
原本若是黎河来京城看他,也能见识一番京城的风物模样,可他在村里的妻子怀有身孕,不放心就匆匆回去了。倒不是说黎河不应该没到京城来看一眼,就直接回去了,毕竟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比看京城一眼这件事要更加重要。
黎池只是感叹,流年易逝事事休,人啊走着走着,就丢了年少定下的目标。
如今古代这个交通条件,轻易不出门的观念深入人心,若无大事,恐怕黎河和黎湖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到京城里来一次,也就不能亲眼看看京城了。
虽然遗憾,但各人有各人的际遇和活法,黎池也无权评判他人的生活和人生。既然黎河已经做了决定,黎池也就不准备再去多说了。
黎池升任侍讲学士之后,在翰林院的日子比之前还要更加清闲。许久碰不到一次写制式文章的公务,他实在闲得慌了,若是碰到钟离书他们手头上有积压的公务,他也去拿过来帮忙做。
但翰林院这样清贵的、清闲的衙门,公务积压现象实属罕见,所以黎池大部分时候还是闲得慌。
于是,黎池又钻进了翰林里,将还没看过的卷宗,都拿出来翻看一遍。虽都是陈年卷宗,却也是有价值的,一是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实务的能力。
二是可以从卷宗档案里的陈年旧事中,看出一些渊源,反应到当下的人与事之中,大多都能够得到映照。
卷宗看得多了,有时觉得看上去很莫名的人与事,兴许就能从那些卷宗中找到前因渊源。这就好比看过了‘前情提要‘,自然就更容易看懂之后的‘剧情‘。
要说黎池若是不想闲得慌,凭他脑中放在这个时代能发家致富、富国强民的知识,当然是不用闲下来的。
但黎池深知‘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的道理。在煤炭和水泥这两样还未完全消化的现在,不宜放出更多东西来,比如:发家致富的肥皂,关乎民生的晒制海盐,以及解海禁等。
若是一股脑都拿了出来,他可能会因为风头过盛,成为了那棵‘秀于林中‘的高木,从而被摧毁。智多近妖,是一个好词语。但若是一个人真的‘智多成妖’了,那带给上位者和百姓的就只会是惊恐,随之而来的就是摧毁。黎池并不想在这个时代里,表现得太过异于常人。
而且事情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若是他一股脑地将后世先进的东西都倾倒出来,结果对大燕是好是坏并不能确定。
打一个简单比方,就是揠苗助长。黎池有心让大燕变得更好,却不愿做那只揠苗的手。
又有许多事例都证明,集中注意力做一两件事,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若是同时做五六七八等许多件事情,则多半会失败。大燕如今专注于煤炭和水泥上,应是能成功的。但他若是再搞出几件事情来,人力和物力的拉扯之下,可能会一件都做不成。
所以,黎池决定先安静几年时间,短时间内不再做出影响巨大的事情来,也不搞什么新鲜东西。
于是,黎池就安静地过起了日子来。上朝时不插嘴,翰林院坐衙时里的卷宗档案,散值了就回家陪一陪乖巧女儿和闹腾儿子,休沐时或就在家,或者去看看黎海雇工织羊毛线的进程。
黎池彻底低调下来了。仿佛为官一年多就被钦派出京两次,与改变立储制、新增煤炭局和水泥局有着莫大关系,官升两级的风云人物,并不是他一样。
朝中许多官员都在暗暗等待,等着看黎池意气风发的样子,等着看他继续搅起阵阵风云,也等着看他会否一朝失手、会否被压制。结果他却安静下来了,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赵俭大婚过后一个多月,十月初的时候,贞文帝一道圣旨将赵俭派出了京城。与先前传言和猜想的一样,是派赵俭去巡察地方上水泥局的筹建。
赵俭在走之前,来找了黎池一趟。
京城水泥局是黎池筹建完成的,短短几个月时间而已,就顺畅地运行起来了,被许多大臣暗地里夸赞过。赵俭就是来向黎池取经的,而黎池当然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他的经验和想法尽数说给赵俭听了。
赵俭出京后没多久,就陆续有各省的工匠进京,到京城水泥局中来学习。不过这与黎池并无多大关系,他身上的‘工部行走‘之职早已撤去,水泥局大使也已走马上任。
说起来,黎池当初定下的水泥局‘代副使‘容纲,据说已经去掉了‘代’字,成为了正式的京城水